首页 | 爱我潍坊 | 风筝展示 | 年画展示 | 剪纸展示 | 风筝文化 | 年画文化 | 剪纸文化 | 给我留言 | 关于我们  
 最新公告
风筝源于春秋时代,至今已2000余年。相传“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到南北朝,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的。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站内搜索
 
 会员登陆
 
 友情链接
 
 
  


蜚声海内外的世界风筝都

蜚声海内外的世界风筝都


  风筝的故乡在中国,中国风筝数潍坊,潍坊是中国风筝的发祥地。潍坊 风筝以其古朴典雅、工艺精湛而誉满全国,蜚声海外。相传,2000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墨翟,居于鲁山(今青州西南部一带)之时,看到鸢鹞 在空中盘旋飞翔,从中受到启迪,逐“斫木为鹞,三年而成”,这当是现在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风筝。后来,他的学生公输般用竹为材料制成“木鹊”,能在空中飞三日之久,并“制木鸢以窥宋城”。把风筝用于军事。早期的风筝还被用于传递消息,测量风力等。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 高,风筝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把风筝列为中华民族向欧洲传播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

  潍坊风筝在宋代开始流行,明代已普及民间、它把精巧的竹篾扎制艺术,同中国传统画技熔于一炉,不仅是放飞的娱乐品,也是供人欣赏的艺术品,明末清初,潍县的“麻姑献寿”、“五福临门”等风筝精品曾进入宫廷。清 代郑板桥曾有“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的诗句。真实反映了潍县一带,清明时节放风筝、打秋千的欢 乐情景。扎放风筝的风俗相沿至今,久盛不衰。  潍坊风筝有几个流派,城乡各有特点。城区风筝精巧细致,以国画传统技法绘制图案,形象活脱, 造型优美。乡间风筝以杨家埠最为有名,其特点是把制作木版年画的工艺移到风筝上,色彩强烈,装饰性强,风格与年画基本相同。

  潍坊风筝的四大代表作为龙头蜈蚣、鹰、仙鹤童子和雷震子,其中“串 式龙头蜈蚣”长百余米,由龙头、躯干、龙尾3部分组成。放飞时在空中蠕动腾飞,状似喷云吐雾,蔚为壮观。通过潍坊国际风筝会以后,题材更加广泛。

恐龙化石宝库

  恐龙化石出于诸城市龙骨涧,它位于诸城市城西南10公里,于1964年8月由国家地质考查队人员民现。经多次发掘,先后出土了大量恐龙化石,这里埋藏种属繁多,门类齐全,是一处大型恐龙化石宝库。

  恐龙是生活在中生代白垩纪晚期、距今约1亿年左右的大型古脊椎动物。据出土的恐龙化石表明,当时的诸城市一带,是多种恐龙群居的“恐龙世界。”这里出土的大型恐龙化石,被命名为“巨型山东龙”,因其嘴扁如鸭,又名 鸭嘴龙。有两具骨架长15米,高8米,50公斤,分别陈列于北京自然博物馆和山东省博物馆。1990年又发掘一具高9.1米,长16.6米 的鸭嘴龙,被命名为“巨大诸城龙。”它是目前世界上最高大的鸭嘴龙新属种。现陈列在诸城博物馆恐龙馆内。

  巨型山东龙化石的民现,丰富了人类对古生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内容,并为地质学对中生代白垩纪晚期地层的划分提供了科学根据。

五镇之首沂山

  沂山,旧称东泰山,别名东镇,是沂蒙山的主脉,素有“泰山为五岳之尊,沂山为五镇之首”的盛誉。其主峰玉皇顶,位于临朐东南50公里处。海拔1031米。周围山峦重迭,群山起伏,绵延数百里。

  沂山独居鲁中,地势险峻,是古代军事要冲。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依山势修筑长城,设置关塞,东侧的穆陵关,西侧的铜陵关,都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入”之势。自汉武帝封号致祭后,历代在此设关、树碑、建庙之事甚多,不少文人墨客来此游览,留下了不少诗句题咏。

  沂山主峰东侧的法云寺相传建于东汉,古寺以东四五里处的百丈瀑布,使人感到美妙而神奇。明朝诗人傅国咏沂山百丈崖诗曰:“万丈丹梯碧川,更从梯外弄潺。归来好语人间世,今自独登天上天。”崖北有个吕祖洞,对面石壁上镌有“海峁”两个大字,字体飞动,十分壮观 。

  沂山东麓建有东镇庙,该庙建于宋初,据传是“宋太祖斗韩通”的地方。这里殿前殿后古柏老桧依然茂盛;古有的碑碣题刻360余幢,由于年深日久,风雨剥蚀,又加内外战乱摧残严重。1979年后,政府拨款进行挖掘考查修复,初复碑林原貌。

  沂山诸峰之中数“双崮”最为险要。它是“狮子崮”和“歪头崮”的合称。“歪头崮”三面悬崖,唯南侧有一小径可盘旋而上。中途石壁上刻有清同治年间了一子书4个隶书大字“人世蓬莱”。峰顶有古庙名“碧霞宫”,相传是祭祀泰山老母处。宫旁有一石穴,名曰“天池”。池东有一巨石探出绝壁,可观东海日出。春季,这里映山红盛开,漫山红遍,别具一番迷人景色。

  沂山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森林资源丰富,已被定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明代赵秉忠试卷

  1983年3月征集于青州市郑母镇东郑村赵秉忠第十三世孙赵焕彬处。系赵秉忠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考中状元的殿试卷原件。殿试卷为22折页册,每折高47.6厘米,宽14.1厘米。封面、封底均系全绫装裱。卷首弥封处有万历皇帝顶天朱批“第一甲第一名”6个大字,下钤“弥封关防”长方印,右侧有半方“礼部之印”。朱批前为弥封处,为赵秉忠简历,仿宋体书写,简历处钤“礼部之印”一方。朱批后为殿试卷正文,共15折,每折6行,满行32字,共2460字,用小楷书写正文后为读卷官九人人职衔姓名,卷尾为印卷官职衔姓名。殿试卷经故宫博物院专家鉴定,为明朝原件,为国家一级文物,属海内外孤本。它的发现,填补了明代宫廷档案的空白。

苏埠屯墓群

  该墓位于青州市桃园苏埠屯村东岭地上。发掘于1965年,从出土文物 考证,是一处晚商时期亚酰族统治者的大型墓葬。墓建在高约5米的土岭上,呈长方形,南北长15米,东西宽10.7米,深8.25米,有墓道4条,东、北、西3条墓道与2层台相通;南墓道最大,底呈斜坡状直达墓室,墓室中部有亚字形椁室,大墓内埋藏着48个殉葬奴隶和6只狗。

  该墓早年被盗,发掘时仅拣拾出两件大型铜铖(是王权的象征)来判断,苏埠屯1号墓的主人可能是仅次于商王的人物;该墓是研究商代山东各诸侯国历史的重要资料。     

全国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产地


  寒亭区杨家埠木版年画创于明代,至明末已臻于成熟,至清朝乾隆年间,进入鼎盛期,此时,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称中国三大木版年画画市。杨家埠村呈现出“画店百家,画种上千”,“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局 面。

  随着时代的变迁,杨家埠木版年画几经衰亡。中办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抢救这一民间艺术,重现昔日光辉,寒亭区成立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重新开始挖掘整理、研究和创新。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现已收集传统画版500余套,编制了木版年画资料集。同时,又开发创新了年画册页、年画挂历、贺年片等30余种年画产品,创新刻划年画新作50余套。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潍坊国际风筝会的召开,杨家埠木版年画正日益被世人所注目,必将对促进寒亭的对外开放发挥更大作用。

                 
全国蓝宝石主要产地之一


  昌乐县是国内最大的蓝宝石产地之一,分布面积约360平方公里,实际可开采面积45平方公里,总储量2亿克拉。几年来,昌乐县委、县政府通过科学规划、政策引导、服务扶持,使昌乐珠宝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到1994年全县各类蓝宝石加工企业已发展到369家,其中三资企业19家,集体企业29家,机关办实体21家,个体加工300家,从业人员2000余人。加工设备1200台,年加工能力500万克拉,加工宝石种类达10余种。全县已有8家企业拥有镶嵌权,形成了三条饰品流水线,年镶嵌能力达170万枚。1994年实现产值4000万元,利税350万元。

  (1)资源开采阶段。1987年首次发现蓝宝石矿区,由于群众对蓝宝石的价值、市场了解很少,所以群众控矿产 和采矿的积极性不高,随着报纸电视的宣传,国内外一些珠宝商募名前来收购,刺激了群众采矿的积极性。到1992年,全县采挖蓝宝石达到1250万克拉。
 
   (2)半成品加工发展阶段。胡着蓝宝石资源的开发,人们逐步认识到深加工是实现蓝宝石增值的有效途径,1989年有部分单位和个人开始加工蓝宝石,当年加工能力达1万克拉左右。到1994年底,全县蓝宝石加工企业已发展到369家,加工能力达到500万克拉。

    (3)镶嵌业发展阶段。随着蓝宝石加工业的发展,一些加工较早的企业开始搞起了镶嵌,镶嵌业开始发展。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了乐发(94)14号文件《关于加快珠宝行业发展的意见》,极大地促进了镶嵌业的发展,全县已有8家企业拥有镶嵌权,有蓝天珠宝有限公司、昌兴珠宝有限公司、昌乐珠宝总公司等3家企业上了镶嵌流水线,同时有一大批加工企业搞起了镶嵌,全县首饰镶嵌能力已达170万枚。

  昌乐珠宝业是一个新兴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到1994年底,一业(宝石和宝石饰品)为主,综合经营的昌乐宝石城大世界已近完工,建成后的建筑群标志明显,错落有致,既体现了现代化气派,又兼备了独特了民族风格,主体建筑16层以上,分为宝石加工、销售、购物等几个区。昌乐县制定了一系列吸引客商到宝石城经营的优惠政策,并对珠宝业的发展确立了发展目标,到1995年力争全县达到5条镶嵌流水线,250万枚的饰品镶嵌能力;到本世纪末发展到10条镶嵌流水线,500万枚的饰品镶嵌能力,半成品加工能力发展到800 ̄100万克拉,使昌乐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珠宝加工基地和集散地。

稀世珍宝--木鱼石

  大鱼石俗称“凤凰蛋”、“还魂石”,又名“太一余粮”、“禹余粮”、“石中黄子”,产于昌乐县毕都乡东南部古火山地带,分布面积约5平方公里,矿层厚度30厘米至10多米不等,储量达300多万立方米。木鱼石大小不等,开态各异,外表呈土褐色、橙黄色或紫红色,一般有空腔,腔内物有的呈卵形核状,有的呈粉末状,有的为液体,手摇或敲击会发出动听的声响(这大概就是“精美的石头会唱歌”的原因所在吧!)。用木鱼石泡水喝可治腹胀等病;更厅妙的是茶水、墨汁盛放在腔内经久不变质,将木鱼石放进养有金鱼的鱼池中,鱼可长久存活;长期喝木鱼石土层水的村庄,八九十的老人比比皆是,令人叫绝。

  据《本草纲目》记载,木鱼石系稀珍中药材,其性甘平无毒,能治崩中漏下、赤白带下、泄泻、四肢不仁、痔瘘等症,有定六腑、镇五脏、固大肠及治下焦、催生等功能,久服可使人有力气、耐寒暑、不饥、轻身延年等神奇疗效。

  为方便在医药、保健工艺品方面进一步开发应用木鱼石,1992年底,山东地矿局中心实验室对木鱼石进行了结构、矿物成份鉴定和微量元素测试。发现木鱼石含有偏硅酸、锶、钼、锂、镓、锌等10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和14种常量元素。北京中医学院中药系的专家断言:“木鱼石的发现填补了长期以来的中药空白,意义重大!”目前,木鱼石在药用、保健品、工艺品等方面,已得到广泛开发,昌乐县与国家中医研究院等合作研制开发的“太一保健饮料”和矿泉壶矿料,以及雕琢制成的砚、盂、动物造型等多种工艺品,已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客商。

高密民间艺术“三绝”

  高密扑灰年画:高密扑灰年画,起源于明代成化年间,是一种扑灰起稿手绘年画,产地主要分布在高密北乡姜庄、夏庄一带30多个村庄。早期的扑灰年画以水墨为主,从清代道光年间逐步发展为以色代墨,并趋向艳丽。由于大笔纵横,自由挥洒,有抹的味道,艺人们称其为“抹画子”。内容大都表现喜庆,很适于民户节日张贴。“姑嫂闲话”、“踢毽子”、“万事如意”“富贵平安”、“八仙庆寿”、“牛郎织女”、“福寿双全”、“双童献寿”、“团扇美人”、“四季花屏”、“家堂”等都是扑灰年画的代表作品。清代中期,作品就销往烟台、临沂、徐州、内蒙古、东北等地。现在,或其有独特的技法,粗犷的风格,已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高度重视,成了研究收藏的珍品。中国美术馆、首都博物馆、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均有收藏。《中国美术大全》中介绍了十多幅代表作品,中央美术学院、天津艺术学院等院校的师生,还将扑灰年画作为临摹研究的蓝本和教材。高密聂家庄一户穷苦艺人从捏锅子花开始;经过本庄艺人们世代相传,使其由粗到细,由简单造型到复杂结构的生产演变,发展成为现在的形色、声、动俱佳的民间工艺品。主要产品有“叫虎”、“摇猴”、“摇蝉”、 “叫鸡”、“座狮”、“泥娃娃”、“牧童”、“花姑”、“梁山伯与祝英台”、“刘海戏金蟾”、“八仙”等70多个品种。这些产品自进入市场以来,久销不衰,供不应求。聂家庄泥塑,粗犷豪放,构图完整,色彩艳丽,独具一格。因此,在参加省市举办的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中连连获奖,被收入《中国民间工艺大辞典》,曾到9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展出,还被宋庆龄基金会收藏,并作为礼品赠给外国贵宾。高密民间剪纸:高密民间剪纸,历史悠久,起源难考。从挖掘的民间剪纸作品考察,它在高密广为流传及普及的时间,不晚于扑灰年画兴起的时间。明代洪武初年,大批移民迁入高密,其中有不少的民间剪纸艺人,将不同风格的剪纸艺术带到高密,溶于一体,形成了高密民间剪纸艺术风格。高密民间剪纸在艺术上运用了对立统一的手法,块与线形成黑、白、灰色调,相互衬托,对比强烈并富有韵律感;线条刚劲挺拔,有金石味;构图夸张变形不失真;粗犷中见清秀,稚拙中藏精巧。高密民间剪纸,在内容上取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寄托着人们美好愿望。“窗花”、“鞋花”、“顶棚花”、“馍馍花”以信以人物、动物、花鸟、故事为题材的剪纸作品,都深受群众喜爱。改革开放以来,高密民间剪纸已走向世界,不仅成为出国人员的馈赠礼品,且多次出国展出,有20多件作品在全国剪纸大赛中获奖,还有3名剪纸姑娘随团到日本、奥地利进行剪纸表演,被誉为“巾帼魔剪”。

  1994年,高密市成功举办中国民间艺术年会,在香港举办了中国高密民间艺术展览;同年12月,高密市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全国罕见的死火山口

  火山口位于昌乐县北展乡驻地以北两公里处,海拔191米,相对高度30米,面积约0.3平方公里,火山口深15米左右,直径70多米。四壁石头有规则地成扇面竖条状和斜条幅射状排列,其剖面宛如一把倒置的大折扇,仍保持着当年火山喷发时的原始状态。此火山咱于全国一条最大最长的地壳断裂带-“郯庐断裂带”上,由新生第三世纪橄榄玄武熔浆构成,距今约1800万年。1985年9月,中央电视台播放了昌乐古火山口奇观,称此火山口为国内罕见。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亲题“火山口”,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科学家钱伟长题字“北展火山口,齐鲁之宝”。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此游览观摩者络绎不绝,使火山口成为昌乐境内一大景观。同时,古火山口地表有储量达数千万克拉的蓝宝石,地下有蕴藏丰富的优质矿泉水,对于地球物理和地震研究也有一定的价值,是一处难得的天然宝地。近几年,昌乐县组织力量对火山口进行了多次的挖凿整修,先后投资20多万元,整修了仰观台,修筑了围墙、凉亭,对剖面进行了加固整修,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国内外游客。                   

云门献寿

  在云门山主峰北壁,有一巨大的摩崖“寿”字,高7.5米、宽3.7米,被誉为天下第一大“寿”字,仅其“寸”部就有2.23米高,故有“人无寸高”之说。“寿”字笔画布局合理、结构严谨,苍劲有力。

  据考证,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衡王朱祷60寿辰,衡王府内掌司周全取“寿比南山”之义,书写了这个“寿”字,又按原大刻到云门山上。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王尽美故里
 
  王尽美,原名王瑞俊,又名烬美,烬梅,字灼斋。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山东党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1898年6月14日出生在诸城北杏村。

  1918年王尽美到济南,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就读。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的革命洪流卷入济南,王尽美毅然走出学堂,奔向社会参加爱国活动。

  1920年下半年,他与邓恩铭组织“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宣传研究新思想、新文化。后又联系邓恩明,王翔千等人,在济南成立“山东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第二年初又发起成立“山东共产主义小组”,7月,同邓思明代表小组去上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一大”后,他回到山东正式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山东区支部。1922年初,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参加了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代表大会。回国后,又以归国代表身份参加了中共“二大”。1923年10月,他遵照党的指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并被国民党山东党部选为代表,出席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4年底,在天津他被孙中山先生约见,并被任命为国民会议宣传员、特派员,对促进国共合作,加快革命进程做出了贡献。

  王尽美十分重视工人运动的发展。他曾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支部主任,创办过《山东劳动周刊》。1924年11月,中共山东省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他当选为书记。长期繁重的工作和艰苦的生活,使王尽美积劳成疾。1925年8月19日病逝于青岛,时年仅27岁。

  为了纪念王尽美,山东省人民政府把他在北杏村的故居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原为大地主“冠山堂”的三间半窖室东小草屋,长9.24米,宽4.2米,山墙高3.12米,墙厚0.60米,一门两窗,两明一暗,低矮潮湿。1898年,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出生在此房在土炕上。中共诸城市委、市政府在王尽美的家乡北杏村前的乔有山上,修建了“王尽美烈士纪念馆”以志永久纪念。纪念馆为5间南向大厅,东西长15米,宽7.2米,建筑面积108平方米,砖墙圈院,东西长30米,南北宽37米,面积1110平方米,厅内展出了王尽美烈士生平事迹及中央领导人的题词等。

蜚声海内外的世界风筝都 2007-10-30 本文被阅读 2187 次

 
潍坊鸢版权所有© 2007-2010 鲁ICP证0000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