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爱我潍坊 | 风筝展示 | 年画展示 | 剪纸展示 | 风筝文化 | 年画文化 | 剪纸文化 | 给我留言 | 关于我们  
 最新公告
风筝源于春秋时代,至今已2000余年。相传“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到南北朝,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的。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站内搜索
 
 会员登陆
 
 友情链接
 
 
  


风筝的由来

风筝的由来

   世界上一致公认,中国是风筝的故乡。风筝又名纸鸢、纸鹞等,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说巧匠鲁班就曾“削竹为鹊,成而飞之”,应当说这是风筝的前身。

   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据《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五代时期的李邺,曾在官中以线放纸鸢为游戏,又别出心裁地在鸢的头部安装竹笛,风入竹哨,发出象古筝一样的响声,因此得名“风筝”。

   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测量传递信息,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的娱乐的玩具。

   到了宋代,出现了“神火乌鸦”,就是利用风筝装上火药,投放到敌营上空,以达到军事上的目的。

   宋朝风筝在民间也广泛流行。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中国的风筝流传到世界各地。先是传到日本和朝鲜等近邻国,后又漂洋过海,传到了缅甸,马来亚,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直到更远的东方岛屿上;另一线则顺着“丝绸之路”或蒙古人的征战路线进入了阿拉伯和西欧。元代在中国为官17年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归国后,也把风筝介绍到了西方。

潍坊风筝

 
  中国的风筝艺术,不仅因民俗文化传统的悠久而源远流长,而且因地域文化的丰富多彩而各有千秋。风筝与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地域,各个民族,与音乐,舞蹈,戏剧,民俗,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形成了一个百花齐放,流派纷呈的艺术体系。有潍坊风筝,北京风筝,天津风筝,南通风筝,安徽风筝,吉林风筝,江南风筝,台湾风筝等等不同派。

    潍坊风筝同潍坊民间艺术泥塑,刺绣,首饰,木版年画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映成辉,是民间艺术的姊妹之花。潍坊风筝自宋代开始流行民间,明代更加普及。潍坊风筝,是地方性和艺术传统的结合,又是实用性和美的结合。它和人民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的风俗习惯紧密相连。潍坊风筝具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和生动活泼的气韵,扎制技艺博采众家之长,大胆尝试,不断创新,特别在风筝的造型结构和绘画色彩上,把制作木版年画的工艺移植到风筝上,把国画的传统技艺,运用到风筝的绘制上,形成了造型优美,扎工精细,色彩艳丽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风筝的一个重要流派。这个流派可以用三种基本造型,三个分支流派,十一名家来概括。

三种基本造型:1.串式  2 .硬翅式 3 .桶形

三个分支流派:

1.杨家埠风筝。

杨家埠风筝又称木版年画风筝,其代表作一是白眼燕子三色风筝,这种风筝制作工序简单,在扎好的框架上糊上蓝、绿纸,划出白眼,用剪刀将下端剪成尾巴即可。二是硬翅人物风筝,其骨架按照硬翅结构,将人物或动物画从印制好的木版年画上剪下,裱糊在骨架上即成。这种风筝从60年代初始,在原色装饰(黑、白、红、绿、蓝)对比方面有发展。在内容题材上,以表现喜庆欢乐为主,其代表作,有“刘海戏金蟾”、“牛郎织女”、“包公上任”、“秦琼与尉迟恭”、“喜庆有余”、“鹿鹤同春”、“猴子夺桃”、麒麟送子”、“狮童进门”、“劳动得鱼”、“新春牛图”等。有的与木版年画的意思相同。

  2.国画风筝。

潍坊风筝艺人把国画技法与风筝画面融为一体,描绘万物。潍坊风筝艺人中不少是精通国画的高手,他们把国画的题材移植到风筝上,在造型与画面构成上,形成统一协调、有机结合的整体。在技法上,采用中国画散点透视法。风筝艺人把多方面的艺术修养,熔铸于风筝作品之中。可谓:“近看技巧,远看气势”。这种风筝在软翅和硬翅中较为普遍。

 3.立体象形风筝。

潍坊民谣“龙象龙,鸟象鸟,放起老鹰小鸡跑”,生动地描绘出象形风筝的栩栩如生。风筝源于自然,按照风筝工艺的需要和人们审美的要求,把千姿百态的自然物象纳入风筝形体的规矩之中,使之更为对称、平衡、整体、和谐,富有立体感。比较有特色的象形风筝有“老鹰”、“蝴蝶”、“燕”、“鱼”、“虾”、“蟹”、“蜻蜓”、“帆船”、“飞机”等。

风筝的由来2007-10-28 本文被阅读 1696 次

 
潍坊鸢版权所有© 2007-2010 鲁ICP证000007号